鲜奶 牛奶 羊奶 奶粉
2024全民营养周|我国人均摄入乳制品不到推荐量一成 “乳糖不耐受”问题如何破解?
来源:开云平台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7-16 11:17:58

  根据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权威推荐,每人每日应摄入奶及奶制品300-500克。但受遗传基因、饮奶历史、饮奶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国人饮奶量始终不足。《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摄入乳制品仅为25.9g/天,不到推荐量的1/10。

  在今年第10届全民营养周期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简称《共识》)。

  《共识》分析称,我国人群乳及乳制品的消费量不到推荐量的1/10,是因为我国居民对乳糖不耐受/乳糖吸收不良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对此,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指出,乳制品有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在日常的膳食当中注意摄入足量乳制品,可以保证钙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对健康有许多积极作用。

  《共识》指出,乳糖与其他糖相比可以更好地促进营养吸收和支持肠道健康,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的人群,也无需盲目回避牛奶中的乳糖。

  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乳制品作为提供优质蛋白、钙和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和整体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乳糖并不是只要不舒服就可以排除它。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了乳糖不耐受发生的频率或者是症状后,合理摄入乳制品及其中的乳糖,能够让它发挥更好的营养健康支持作用。

  对此,韩军花也提到了“用进废退”的策略: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可以通过少量多次食用乳制品、与其他食物共同食用乳制品、摄入益生元如低聚半乳糖(GOS)促进有益肠道菌群的增长等方法增强消化系统的适应性和改善肠道环境,建立乳糖适应“正循环”,从而让即使是乳糖敏感的人群也能享受乳制品的营养益处。

  乳制品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因此牛奶等产品是健康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共识》,乳制品可以提供优质蛋白质、钙和D等关键营养素,对维护骨骼健康和促进整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乳制品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这些关键营养素的摄入不足,从而增加骨折风险,影响儿童骨量峰值,并可能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等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然而,中国人均乳及乳制品的消费量远未达到推荐水平。中国人均乳制品的消费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中,98.8%的老年人的奶制品摄入量远低于推荐标准,不到推荐量的十分之一,这导致许多人乳制品摄入不足。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认为美味的食物选择很多,乳制品可以被其他食物替代。其次,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奶制品种类相对有限,这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

  此外,乳糖不耐受也是中国人均乳及乳制品摄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所致。相关手册指出,乳糖不耐受的儿童患者的症状包括腹泻和体重不增,而成人患者的症状包括腹胀和腹部痉挛、腹泻、胃肠胀气和恶心。

  实际上,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大约有70%的成年人受到此类问题的影响。这种不耐受现象与种族、年龄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与全球趋势相同,在中国,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2021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指出,约1.9亿中国居民自称有乳糖不耐受症状,其中65.7%的人认为自己不能饮用牛奶。

  然而,公众对于乳糖不耐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杨月欣指出,不是所有饮用牛奶后出现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的个体都是由于乳糖不耐受,应该区分乳糖不耐受与其他胃肠道问题,避免进行不必要的饮食限制。

  此外,虽然乳糖不耐受受乳糖酶缺乏影响,但乳糖酶的缺乏率并不等同于乳糖不耐受率。雀巢科研健康科学研究院中国区负责人余恺补充表示,根据相关研究数据,7到8岁儿童中有32.2%表现出乳糖不耐受,而乳糖酶缺乏率高达87.6%,而在11至13岁即将进入中学的儿童中,不耐受率是29%,乳糖酶缺乏率为87%。全球范围内的文献也显示了类似的梯度现象,即乳糖不耐受会影响乳糖酶活性,导致吸收不良,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完全不能饮用牛奶或完全无法摄入乳糖。

  “要消除误区,还需要很多的健康教育,或者是营养,让大家知道乳制品是任何食物不能取代的。”杨月欣表示。

  乳糖吸收不良是导致许多中国人无法自如食用乳及乳制品并充分吸收其营养元素的原因之一。因此,引导公众正确科学地认识乳糖吸收不良,并无负担地获取乳及乳制品的营养至关重要。

  据了解,乳糖不耐受主要与两个方面紧密相关——一是乳糖含量与其消化和耐受性之间的关系;二是肠道健康与乳糖耐受性的联系。

  基于这些考量,韩军花提出了合理应对乳糖不耐受的策略。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无需完全回避乳糖,而应选择合适的产品或方式来摄入乳糖,以改善不耐受状况。

  杨月欣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乳制品摄入策略,调整摄入方式和摄入量,包括少量多次食用、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对乳制品的耐受性,还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乳品消费习惯。

  此外,改善肠道环境并建立乳糖适应的“正循环”也是改善乳糖不耐受的一项重要措施。肠道菌群作为一个环境系统,其适应性与整个生活环境紧密相关。近些年多种科技方法的创新突破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肠道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关联从而着手改善。

  以低聚半乳糖(GOS)为例,这种由乳糖合成的益生元,可以帮助改善肠道环境并促进乳糖耐受性的建立。根据《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的研究,摄入GOS等益生元可以选择性地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增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我们可以观察到GOS成分在整个小肠到大肠的作用,它可以改善肠道微生态。而微生态与生活环境的联系,就是用更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体质的概念。今天我们提到的乳糖适应的正循环,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食物是环境对我们的一种暴露,一种滋养。”余恺解释道。

  随着健康消费意识的持续提升,整体乳制品市场展现出品质化、健康化和功能化的明显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应对乳糖不耐受问题上,乳品行业推出了更多元化的产品,进而细分出特定领域,尤其是低乳糖和无乳糖产品成为两个主要的市场细分。

  实际上,虽然许多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无乳糖产品,但随着更多关于乳糖的科学共识的形成,公众对乳糖及乳糖不耐受的了解逐渐加深。人们将逐渐认识到乳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看到低乳糖产品为乳糖不耐受者带来的新视角和益处。正如乳糖共识中提到的,乳糖不耐受者不必完全避免乳糖,而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低乳糖奶制品来逐渐减轻不适症状,并从中获得更好的营养吸收。

  因此,鼓励企业持续开发符合不同消费者口味和营养需求的奶及奶制品,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多样性,还能为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